close

火星任務.jpg

書名:火星任務 / The Martian / 마션

作者:安迪‧威爾 / Andy Weir / 앤디 위어

中文出版社:三采文化 / 原文出版社:Crown Pub /  韓文出版社:알에이치코리아

繁中出版日期:2014.06.06 / 英文版出版日期:2014.02.11 / 韓文版出版日期:2015.07.13 

中文譯者:翁雅如

ISBN:9789863421559

頁數:488頁

博客來: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37846

NAVER책:http://book.naver.com/bookdb/book_detail.nhn?bid=9343570

閱讀日期:2018.06.09~2018.06.12 (4天)

綜合推薦:★★★☆☆

 

哈囉~我是yoyo。

首先來聊聊封面故事,

我買的是第一版的書封,而非最新版的電影書衣。

紅通通的行星是地球,想像太空人在太空任務途中遙望家鄉-地球的孤單視角,

書名下方有一排點和線構成的”The Martian”摩斯密碼,很喜歡這樣的編輯巧思。

個人覺得繁體中文版的封面比英文版和韓文版都來的更美,也更符合整部小說主角被孤立在火星上的氛圍,

想了解更多關於《火星任務》編輯Behind故事,請參考三采文化的文章。

http://readsuncolor.pixnet.net/blog/post/133534420

 

故事內容:

瓦特尼是火星探索計劃戰神三號的其中一位太空人,在火星執行任務期間,他們遇上了大風暴,要緊急撤離,

只是瓦特尼發生意外,未能搭上接駁小艇,結果獨自一人留在火星上。

瓦特尼利用居住艙剩餘的物資,及發揮其植物學家的知識,在火星上栽種馬鈴薯,

他用盡身邊所有的資源希望能捱到下一次絕地救援戰神四號的到來。

瓦特尼從廢棄的火星拓荒者號取得通訊器材,成功與地球上的NASA聯絡,

NASA為瓦特尼提供更多的資訊,以確保瓦特尼能繼續生存,另一方面噴射推進實驗室則研究如何拯救他。

NASA最終決定藉助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推進器,讓戰神三號的隊員,返回火星,在火星日第549天接載瓦特尼回到地球。

以上藍色字體內容摘自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火星任務_(小說)

 

維基百科把故事內容述續的言簡意賅,我索性就直接摘錄下來了。

沒錯,火星任務整部故事就是在看馬克如何運用他的科學知識在火星上孤島(星)求生,

就像火星版的魯賓遜漂流記,而馬克亦宛若火星版的馬蓋先,用臨危不亂的態度一路解決各種危機,成功逃出火星。

書中出現大量科普,文組的我對科學計算的部分看得有點吃力,

但作者其實已經用有趣且淺顯易懂的方式,並且直接跳過複雜的數學運算,解釋了維生系統需要製造多少水和氧氣….等令人暈頭轉向的問題。

 

我是先看過電影才看小說,

很多讀者覺得小說比電影精彩許多,

我個人認為儘管已經知道情節大致走向和結局,但仍無損閱讀的樂趣。

先進的太空設備對我來說十分抽象,先看過電影能夠幫助我將這些抽象的科普知識具象化,

而小說可以寫入的細節一定比電影還多,如果有興趣的話,讀者甚至可以對那些複雜的科學計算加以驗算。

我覺得麥特·戴蒙和潔西卡·崔絲坦(飾演 露易斯指揮官)這兩位演員詮釋的蠻好,

翻開小說書頁,腦海中馬上就會浮現麥特·戴蒙的臉孔,完全無違和感。

 

《火星任務》全書以太空人馬克·瓦特尼的第一人稱太空日誌為主軸,

穿插地面NASA各界太空科學精英擬定拯救計畫的進度 ,以及戰神三號組員們齊心齊力折返火星營救馬克的過程。

在此借用電影《絕地救援》監製賽門·金柏格 Simon David Kinberg在Twitter上po的一張示意圖加以說明 

undefined

 

除了聰明幽默的主角表現亮眼之外,配角們也不遑多讓:

火星任務負責人 芬卡·克普爾 、戰神三號的飛航主管 米區·韓德森 、噴射推進實驗室主管 布魯斯·吳  、監控火星衛星的明蒂·帕克等眾多菁英,

這場全球矚目的救援行動,沒有奸詐小人及惡角,全世界都只朝著"救出馬克·瓦特尼,讓他回家"這個唯一目標努力。

我很喜歡電影最後改編讓露易斯指揮官親自到艙門外接住馬克的片段,

當露易斯拉住馬克說:""I got him."  馬克回應: "It's good to see you." 的瞬間我都飆淚了 XDD

 

火星日誌就像是馬克的生存報告,

有些讀者覺得馬克太過樂觀,但我覺得這是人類的求生意志使然,他只是想要活下去,

況且一個受過嚴格訓練的太空人,抗壓性及專業知識畢竟和一般人不同。

伊莉莎白·庫柏勒·羅斯Elisabeth Kubler-Ross 在《論死亡與臨終》(On Death and Dying)中提出悲傷的五個階段,

也就是一般人面對悲傷、災難性事件過程中的五個階段。

1. 否認/隔離(Denial & Isolation)→2. 憤怒(Anger)→3. 討價還價(Bargaining)→4. 沮喪(Depression)→5. 接受(Acceptance)

她提出這些階段不一定按特定順序發生,也不一定所有人都會經歷其中所有階段,但是她認為一般人至少會經歷其中兩個階段。


當你身處險境時,一定會緊張焦慮。

其實馬克也不是總是一帆風順,中間也遇到很多突發狀況,包括居住艙破掉導致栽種計畫泡湯、NASA補給品發射失敗、闖入火星沙塵暴.....,

他也曾經面臨斷糧危機,感到絕望,覺得自己"死定了"。

只是崩潰後試著冷靜,迅速接受現況,盤點手上還有多少籌碼,

身兼植物學家及機械工程師,馬克有能力利用數學、化學、熱力學、植物學....解決問題

除此之外,「幽默感」是存活者很重要的人格特質,

我喜歡電影中最後馬克說:"要嘛你可以接受這一切,要嘛你可以想辦法,你要開始行動,你計算,解決一個問題,

接著再來解決下一個問題,如果你解決掉了足夠的問題,你就可以回家了。"

《火星任務》真是一個傳遞勇敢、信念、團結,極具積極正面的故事。

 


有人會問,太空總署是不是真的會不計成本代價,只為把一個受困於荒蕪星球上的太空人營救回地球?

作者十分肯定的回答: 會的,因為人類就是這樣。

我想了一下,為了把我這條爛命救回來到底動員了多少人力,那數字龐大到讓我傻眼。

我的組員每個人都犧牲了自己一年的時間,只為了回來接我。

太空總署裡有無數的人日夜工作,想出探測車和接駁小艇的改造計畫。

然後,不但沒有放棄,他們還蓋了另一個探測儀,幫賀密斯號送補給品。

中國國家航天局高層放棄他們計畫好幾年的任務,只為了提供美國太空總署一座火箭推進器。

我活下來的代價,一定超過好幾億美金。這一切只為了救援一個研究植物學的書呆子。何必這麼大費周章?

一部分可能是因為我代表的意義:進步、科學,和人類已經夢想好幾個世紀的跨星球未來。

但是說真的,他們這麼做,只是因為幫助他人是人類的天性。雖然有時候會有例外,但這是真的。

如果登山者在山讓迷路了,其他人會組成救難隊相助。如果發生火車出軌,就會有人開始排隊要捐血。

如果哪個城市發生了大地震,全世界的人都會寄出緊急物資。

這就是人類的本質,存在於全世界每個文化之中,沒有例外。

當然,不論到哪裡都會有些漠不關心的混帳,但是會在乎的人,數量絕對遠遠超過那些冷漠的傢伙。

正因為如此,有數十億的人在挺我、幫助我。

P.486-P.487

 

以上這段文字,似乎可以在最近的泰國少年足球隊受困山洞事件中得到最佳印證。

2018/6/23,泰國清萊府12名少年足球隊員和1名教練進入睡美人洞探險,因突發洪水受困洞中18天,

期間一共動員超過1000名來自世界各地的搜救人員,包含軍隊、媒體甚至居民義工參與救援工作,

終於在2018/7/10 順利獲救。

泰國海軍救援人員在臉書發帖說,「我們不知道,這是奇蹟?是科學?還是什麼?」

 

最後,感謝譯者翁雅如小姐的用心,

用一些現代的用語,輕鬆又略帶詼諧的語調,

將馬克勇敢幽默的天性掌握的很好,同時讓人覺得地球科學、太空科學距離我們不再那麼遙遠。

arrow
arrow

    littlesmall4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